導航列表

不宜鼓勵學生向災區(qū)捐“紅色的錢”

2013-04-27  來源:紹興文明網(wǎng)  【字號:  

  每當發(fā)生地震、水災等自然災害后,各地學校都會組織學生獻愛心,鼓勵學生多為災區(qū)捐款。雅安地震發(fā)生后,北京八中怡海分校和怡海幼兒園就在學生和幼兒中發(fā)動了募捐,老師們鼓勵學生多捐,說“應該向捐得多的小朋友學習,捐紅色的錢?!保?月25日《新京報》)

  “紅色的錢”就是百元大鈔,這筆錢對于幼兒來說不是小數(shù)字,捐款壓力之重可想而知。但在老師的鼓勵下(有些學校還將捐款多少與評三好生、優(yōu)秀學生干部掛鉤),他們會憑借“磨功”、“纏功”從父母那兒要來這筆錢,捐給災區(qū)。雖然校方否認向?qū)W生下達了捐款指標,但老師在執(zhí)行中總會采取鼓勵、暗示誘導學生多捐款,給出的神圣名義是:錢捐得越多越表示有愛心。這就是老師們理解的愛心教育,也即慈善觀。

  這樣的慈善觀偏離了慈善的本質(zhì)。行善不在錢多錢少,而在于發(fā)乎真心和誠心,這是為世人所公認的慈善本質(zhì)。只可惜我們的老師并不這么認為,他們始終信奉這一點,即錢捐得越多越表示有愛心,將捐款多少作為衡量捐贈者愛心大小的標尺,然后據(jù)此來制定捐款標準,劃定最低捐款線,或明或暗誘導學生多捐款。

  對缺乏慈善認知能力的小學生尤其是幼兒灌輸這樣的慈善觀,推行此類愛心教育,非但不能培養(yǎng)孩子的愛心,反而會助長他們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。尤其可慮的是,隨著年齡的增長,當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善款最終不知去向甚而被人挪用后,就會產(chǎn)生被欺騙的感覺;同時醒悟到老師和校方之所以鼓勵他們多捐款,目的之一是為老師自己和學校爭榮譽時,更會心生怨懟,后悔當初懵懂的愛心行動。

  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為何缺乏行善動力,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學生時代接受的愛心教育有問題,接受了錯誤的慈善觀,故一旦他們踏上社會,經(jīng)歷了“郭美美”事件的再教育后,慈善信念便轟然倒塌。再從媒體爆料中見識了紅會的種種負面現(xiàn)象后,越加喪失了慈善信心。年輕人的愛心為何那么不堪一擊?根子當從變味了的學校愛心教育中去找。

  說實話,在發(fā)動小學生尤其是幼兒為地震災區(qū)捐款問題上,筆者一向持保留態(tài)度。認為不應該大力倡導,更不應該鼓動和發(fā)動;即使難以禁止,也應該做到適可而止,滿足于象征性的行善即可,不宜追求實際的捐款數(shù)量。理由除了小學生和幼兒不具備行善能力和缺乏慈善認知能力外,還在于不會行使拒捐的權利,結果往往會造成攤派和逼捐,從小就培養(yǎng)他們形成一種錯誤的慈善觀和價值觀。

  畢竟,靠小學生和幼兒捐款來解決災區(qū)民眾的困難并不現(xiàn)實,抗震救災是政府的責任和大人的責任,不該由小學生和幼兒來承擔這樣重大的責任。如學校真的想通過組織他們捐款來達到愛心教育的目的,那必須擯棄鼓勵學生多捐款的流行方式,大力提倡如紹興魯迅小學教育集團“微心愿獻災區(qū)”這樣的活動方式。22日上午,該小學啟動“微心愿獻災區(qū)”活動,近4000名學生將平時積累的廢報紙、廢飲料罐等一些廢品賣掉,所得的錢款捐給媒體發(fā)起的雅安災區(qū)活動。校長陶月梅說,這次活動既是一次關心災區(qū)的愛心活動,同時也是一次環(huán)保教育活動。(23日《紹興晚報》)心愿雖小,但達到了愛心教育和環(huán)保教育的雙重目的,令人耳目一新,深受啟發(fā)。這樣的愛心教育值得倡導。(王學進)

編輯:梁碩芳